1972年3月2日,NASA发射了第一艘越过小行星带的飞行器,它携带了一块“名片”,是人类向可能存在的外星人问候,并表明我们在银河系位置的镀金铝板。而后多年,NASA又陆续向太空发射电报,承载着人类与宇宙星系沟通的使命。
但这个举动在生物学家贾雷德·戴蒙德看来,无疑是一个非常冒失的愚蠢举动。
他认为姑且不论是否存在外星人,我们地球本身的历史早已就给出了解释:当一个生态体系,遭遇外来更高级或更具有生存能力的生物入侵时,会遭遇巨大的动荡,甚至是毁灭型的浩劫。
而这个生物,正是我们人类本身。并且,并非是人类有了现代科技后造成的,狩猎时期的祖先们,早已造成了数量庞大的生物大灭绝。我们认为先人们比我们更尊重自然,也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幻想而已。
因而,如果有我们一无所知的外星人降临地球,我们多半和被我们过去灭绝的生物落得一样的下场。
这也是戴蒙德在处女作《第三种黑猩猩》里的核心观点之一,我们也曾分享过此书的书摘(详情可见《 投资中的历史观 | 农业:福兮祸之倚》)。
他的书,仿佛如一本侦探小说,他通过种种证据和科学的方法论,进行分析,给读者还原解构数千、数万年前的社会。只是他需要侦破的,是人类物种史上的种种谜题,而这些谜题的答案,分别藏在生理学、生物学、地理学、环境学等多个不同的学科中。
这也是戴蒙德先生最让人佩服的地方,通过将这些跨学科的知识点,整合统一,告诉我们曾经的世界是怎么样的。
他之所以这么做,除了他本身的兴趣以外,更是想用过去来给现在以警醒,他指出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面临着许多严重的问题,足以威胁到我们下一代的生存,如果不去探寻我们这个物种的过往,我们可能会被短浅的目光而贻害。
因而,我们再次强烈推荐戴蒙德的《第三种黑猩猩》,以下选自第十七章《天人合一的迷思与理念》,祝开卷有益!
我的族人认为:地球上每个地方都是神圣的。每一根闪亮的松针、每一片沙滩、黑暗的森林中每一片薄雾、每一个嗡嗡的昆虫,在我族人的记忆与经验中,都是神圣的。……白人……是夜里来的陌生人,从土地上攫取任何他需要的东西。地球不是他的兄弟,而是敌人……继续污染你的床,迟早有一天夜里,你会在自己的废物中窒息。
——1855年美国印第安人杜瓦米什部落西雅图酋长写给美国总统富兰克林·皮尔斯的信
工业社会对世界的伤害,使环保人士痛心疾首,往往会把过去看作“黄金时代”。欧洲人到美洲殖民之初,空气与河流都很纯净,大地是绿油油的,大平原上布满野牛。
今天,我们呼吸尘雾,担心饮用水中的有毒化学品,大地上铺满高速路,很少见到任何大型野兽。未来情况只会恶化,等到我们的孩子到了退休的年纪,世界上一半的物种都会灭绝,空气中布满放射线,海洋遭到原油污染。
无疑,目前我们越来越糟的烂摊子,两个简单的理由就足以令人思过半矣:现代技术的破坏力量大得太多了,过去的石斧瞠乎其后;现代世界的人口太多了。但是也许还有第三个因素:态度的转变。
与现代城市居民相比,工业兴起之前至少有一些族群——像杜瓦米什部落——靠自然环境吃饭,因此对生活的环境,保持敬意。有许多故事告诉我们:这些族群实际上过着非常“环保”的日子。
一位新几内亚部落居民有一次向我解释:“如果一个猎人某一天朝某个方向出发,途中猎杀了一只鸽子,他下次要猎鸽子的话,会等一个星期,然后朝相反的方向出发。这是我们的习俗。”
对于所谓的原始族群,他们的“环保政策”究竟有多么世故与成熟,我们才刚开始了解。举例来说,心怀善意的外国专家,已经在非洲把大片的土地转变成沙漠了。在那些区域,世居的牧民在当地不知已经繁衍过多少千年了,他们每一年都会赶着牲口迁徙牧场,让牧草休养生息。
直到最近,我的大多数环保同事和我,都有浓郁的怀旧心情,人类在许多方面都会将过去视为“黄金时代”,环保也不例外。从“黄金时代”到现代的历史,是个退化的过程。
甚至现在,还有人相信古典希腊、罗马时代是西方文明史的“黄金时代”。讽刺的是,希腊人与罗马人自认为是“堕落的人”,他们也相信更早的时候有过一个“黄金时代”。即使在半清醒的状态中,我仍能背诵高一拉丁文课记熟的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诗句:“首先,是‘黄金时代’,那时的人诚实又正直……”
然后奥维德将那些德行与他的时代对比——一个背叛、不义、战争猖獗的时代。我相信,要是22世纪的放射场中还有人活着,他们也会以怀旧的心情刻画我们这个时代,在他们看来,我们这个时代当然还没有他们的麻烦。
正因为大众普遍对“过去有过一个‘黄金时代’”深信不疑,最近一些考古学家与古生物学家的发现,才令人觉得震惊。现在真相大白,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,几千年来一直在消灭物种,摧毁栖境,破坏自己的生存。
01
有详细记录的事例中,有些是波利尼西亚土著与美洲土著的故事——正是环保人士最常引用、以为环保典范的族群。用不着说,这一“修正观点”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,不仅学者热烈辩论,在夏威夷、新西兰等地——波利尼西亚土著与美洲土著在人口中占相当数量的一般人也在辩论。新“发现”只不过是包裹着科学外衣的种族偏见?(白人移民为土著族群罗织罪名,粉饰白人剥夺土著家园的行为与历史。)
新“发现”与现代“原始”族群保护环境的证据可有冲突?如果新“发现”无懈可击,我们能不能用来当作历史案例,协助预测我们目前的环境政策可能为我们招致的命运?一些古代文明以崩溃收场,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,例如复活节岛(波利尼西亚土著)或玛雅(美洲土著)文明,最近的发现可以解释吗?
为了答复这些颇有争议的问题,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:环保人士对“过去有过一个‘黄金时代’”的信仰,是虚幻不实的。为什么?我们先来检视过去发生过一波又一波生物灭绝事件的证据,以及古代族群破坏栖境的证据。
1800年左右,英国殖民者开始到新西兰拓垦,他们没有发现陆栖哺乳类。不过,白人移民的犁,从地下翻出了鸟骨与蛋壳,那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大型鸟,新西兰土著毛利人还记得它们叫做恐鸟。
有些骨架非常“现代”,因为还连皮带羽的。从一些完整的骨架,我们能够知道这种鸟生前的长相:它们类似鸵鸟,共有12个物种,小的“不过”90厘米高、18公斤重,最大的高达3米、体重226公斤。它们的食性,可以从保存下来的嗉囊内容推断,学者鉴定出几十种植物的枝、叶,显示它们是素食动物。过去,这些鸟类在新西兰生态系中,扮演着大型哺乳类草食动物的角色,如鹿、羚羊。
虽然恐鸟是新西兰最著名的灭绝鸟类,从化石中还鉴定出了许多其他的物种,总之,在欧洲人登陆之前,至少有28种鸟灭绝了。除了恐鸟,还有不少陆鸟(不会飞的鸟),如鸭、水鸭、鹅,共同特点是体型巨大。这些不会飞的鸟类都是从飞临新西兰的祖先演化来的,由于新西兰没有猎食兽(哺乳类),在地面上生活没有安全顾虑,因此飞鸟可以放弃过于消耗能量的飞行肌肉。
其他的灭绝鸟类都会飞,如塘鹅、天鹅、大乌鸦、体型巨大的鹰——那种鹰体重13公斤,是世上体型最大的鹰,也是空中最可怕的猎食鸟。即使今天美洲最大的鹰——热带的冠雕——也相形见绌。
以上我讨论的是新西兰灭绝的大型动物。但是古生物学家也发现了小动物的化石,大概是大鼠或小鼠那么大的。在地面上活动的,至少有三种鸣鸟、几种青蛙和巨型蜗牛,以及许多类似蟋蟀的巨型昆虫(体重有的可达小鼠的两倍)和类似小鼠的奇异蝙蝠。
这些小动物,有的在欧洲人抵达之前就灭绝了;其他的在离岛上可以发现,不过化石显示它们在新西兰生存过。
整体而言,这些已经灭绝的动物,是在与世隔离的情况下演化出来的,在新西兰生态系中,地位相当于大陆上(无法来到新西兰)的哺乳类:恐鸟——鹿,不会飞的鹅与水鸭——兔子,大蟋蟀/小鸣鸟/蝙蝠——鼠辈,巨鹰——猎豹。
化石与生化证据显示:恐鸟的祖先在几百万年前抵达新西兰。在新西兰生养了那么久之后,恐鸟什么时候灭绝的?为什么?什么样的灾难会干掉那么多不同的物种,如蟋蟀、鹰、鸭与恐鸟?特别是,毛利人的祖先在公元1000年左右登陆新西兰,这些奇异的生物那时还活着吗?
02
1966年我第一次访问新西兰,当年大家都认为恐鸟是因为气候变迁而灭绝的,毛利人抵达的时候,剩下的恐鸟种已极为有限。新西兰人深信:毛利人懂得持续经营的道理,不是灭绝恐鸟的凶手。
毫无疑问,毛利人——与其他的波利尼西亚族群一样——使用石器,以农耕或渔捞为生,并没有现代工业社会的毁灭力量。大家假定:毛利人最多只能对已经濒于绝种的族群施以最后一击。但是三组发现拆穿了这个信念。
第一,新西兰在上一次冰河期间,大部分地区覆盖了冰河或冻原。冰期直到1万年前才结束,此后新西兰的气候变得非常适于生物生存,气温温和,布满大片的壮丽森林。最后死亡的恐鸟,嗉囊中塞满了食物,享受过几万年来最好的气候。
第二,从毛利人遗址出土的鸟类骸骨,证明毛利人来到新西兰的时候,所有已知恐鸟都还存在,而且数量很大。现在已经灭绝的鹅、鸭、天鹅、鹰,以及其他只有化石可供凭吊的鸟类也一样。
在几个世纪之内,恐鸟与大多数其他的鸟类,就全部死翘翘了。几十种动物栖息在新西兰几百万年,然后“志同道合”地在人类登陆之后“驾鹤归西”,未免太过巧合了吧?
最后,考古学家发现的大型遗址,已经超过100个,有些可达十几公顷——毛利人刳剥了大量恐鸟,以土灶烹煮,丢下满地碎骨。恐鸟肉可吃,皮可制衣,骨可制作骨器,例如鱼钩、装饰品,卵壳可当盛水器。
在19世纪,从这些遗址挖出的恐鸟骨,车载斗量,不可胜数。毛利恐鸟猎人遗址出土的恐鸟骨,估计代表10万到50万个个体——新西兰在任何时候,恐鸟族群可能都不到那个数字的1/10。毛利人猎杀恐鸟,怕不下好几个世代。
因此,现在已经很清楚了:毛利人消灭了恐鸟,手段至少有三种,一是直接猎杀,一是偷卵,再有就可能是毛利人破坏了恐鸟的栖境。
到过新西兰远足的人,一定会觉得这个结论难以置信。你见过新西兰峡湾国家公园的旅游海报吗?那儿的深谷,壁立3000米,年降雨量1200毫米,冬季漫长又寒冷。
在那里,即使是今天的职业猎人,配备望远镜、来复枪,搭乘直升机,也无法控制山区的鹿群数量。那么,住在新西兰南岛与史都华岛的上千个毛利人,手上只有石斧、木棒,又无交通工具,能把所有恐鸟都消灭了?
但是,鹿与恐鸟有很重要的差别。鹿逃避人类猎人,不知已有几万代的经验,可是恐鸟从未见过人类,直到毛利人登陆。当年恐鸟初遇毛利人,可能非常“天真烂漫”,就像今天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动物一样,毛利人大概只需要走上前去,挥棒一击,就得手了。
也许恐鸟的生殖率也与鹿不同,由于恐鸟生殖率太低了,只消几个猎人每隔几年到山谷里搜猎一番,恐鸟的生殖率就赶不上了。
不只是恐鸟,毛利人到达新西兰的时候,其他现在已经灭绝的鸟类都还活着。几个世纪后,大部分都灭绝了,其中身材比较大的——天鹅以及不会飞的鹅与水鸭——无疑是被猎去当食物。至于巨鹰,毛利人可能是为了自卫才出手的。
03
不过,新西兰的土著蟋蟀、蜗牛、鹪鹩等小动物也都迅速灭绝了,毛利人自卫或觅食,都无法解释。为什么那些物种中有那么多灭绝了,有的整个灭绝,有的只幸存于离岛上。
砍伐森林也许是部分原因,但主要因素是:毛利人有意或无意地带到新西兰的猎食者——老鼠!就像恐鸟在没有人迹的岛屿上演化,乍遇人类后束手无策一样,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那些小动物,它们从未对付过老鼠,遇上老鼠后,当然挡者披靡。
我们知道夏威夷和其他先前没有老鼠的海洋岛屿,许多土著鸟种在近代灭绝了,元凶是欧洲人带来的老鼠。举例来说,1962年老鼠终于登上了新西兰大南角岛,3年内就把8种鸟、1种蝙蝠消灭了,或令其数量锐减。
难怪许多新西兰土著动物,今天只能在没有老鼠的离岛见到。毛利人带到新西兰的鼠辈,势如破竹,锐不可当,那些离岛成了庇护土著动物的桃花源。
因此,当年毛利人登陆新西兰,走进了一个奇异的生物世界,其中的动物非常奇特,要不是它们的化石明显可知,无可推诿,我们大概全指斥为科幻奇想。大概等到我们登陆另一个有生命的星球,才能领略当年毛利人的感受吧。
在很短的时间之内,毛利人眼中的奇异世界就崩溃了,劫余者等到欧洲人来了之后,又遭遇了第二次浩劫。结果,当年目击毛利人登陆的鸟种,只剩一半仍有后裔生活在今天的新西兰,而且其中有许多不是濒危动物,就是只生活在离岛上。几个世纪的猎杀,就足以终结几百万年的恐鸟演化史。
新西兰并不是孤例,考古学家最近发掘过的所有其他遥远的太平洋岛屿,都在最早的移民遗址中,发现了许多现在已经灭绝了的鸟种,证明鸟类灭绝与人类移民似乎有关。美国史密森研究院的古生物学家奥尔森与詹姆斯,在夏威夷群岛的主要岛屿上,都发现了灭绝的鸟类。
它们灭绝的时候,正当波利尼西亚族群开始殖民各岛,大约是公元500年左右。化石中有些彩羽鸣鸟,与今天仍存在的鸟种有亲缘关系,此外还有长相奇特、不会飞行的鹅与朱鹭,它们根本没有亲戚还活在世上。夏威夷在欧洲人登陆后,鸟类大量灭绝,成为“现代(白)人破坏环境”的重要案例,所以没有人注意到早先的灭绝浪潮。
1982年,奥尔森与詹姆斯发表报告,指出:在白人抵达之前,夏威夷的鸟类,至少有50种已经灭绝了。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——接近目前北美洲鸟种的1/10!
早期波利尼西亚遗址中,有同样发现(灭绝的鸟种)的地方,还有塔希提岛、斐济群岛、汤加、新喀里多尼亚、马克萨斯(Marquesas)群岛、查塔姆群岛、库克群岛、所罗门群岛、俾斯麦群岛。
……
04
马达加斯加与波利尼西亚只是两个学者详细考察过的例子,也许所有有人居住过的海洋岛屿,都发生过类似的灭绝事件。而欧洲人的地理扩张,不过是最近几百年的事。
在工业兴起以前,不只海岛上发生过生物灭绝事件,各大洲在更古老的年代里,也泛滥过物种灭绝浪潮。大约在11000年以前——学者推测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是那个时候进入新世界的——北美与南美的大型哺乳类,大部分都灭绝了。
这些大型哺乳类灭绝的原因,有一派学者主张是由于人类狩猎,赶尽杀绝;另一派则认为冰后期的气候变迁是主因,双方至今仍在辩论。我赞成“狩猎说”,下一章我会解释我的理由。
不过,11000年前发生的事,很难弄清楚来龙去脉与因果环节,不像毛利人与恐鸟最近的“碰撞”,只是1000年之内发生的事。
同样地,5万年前今日澳大利亚土著的祖先进入澳大利亚殖民,同时的澳大利亚大型动物大多数都灭绝了。那些动物包括巨型袋鼠、有袋类的狮子、有袋类的犀牛,此外,还有蜥蜴、蛇、鳄鱼、鸟类。不过,我们仍不知道当年刚到达澳大利亚的人类,是否(直接或间接地)造成了那些大型动物的灭绝。
虽然现在我们可以合理地断定:最早登陆海岛定居的人类,为岛上生物带来浩劫,但关于各大洲上的情况,目前还没有定论。
但这个举动在生物学家贾雷德·戴蒙德看来,无疑是一个非常冒失的愚蠢举动。
他认为姑且不论是否存在外星人,我们地球本身的历史早已就给出了解释:当一个生态体系,遭遇外来更高级或更具有生存能力的生物入侵时,会遭遇巨大的动荡,甚至是毁灭型的浩劫。
而这个生物,正是我们人类本身。并且,并非是人类有了现代科技后造成的,狩猎时期的祖先们,早已造成了数量庞大的生物大灭绝。我们认为先人们比我们更尊重自然,也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幻想而已。
因而,如果有我们一无所知的外星人降临地球,我们多半和被我们过去灭绝的生物落得一样的下场。
这也是戴蒙德在处女作《第三种黑猩猩》里的核心观点之一,我们也曾分享过此书的书摘(详情可见《 投资中的历史观 | 农业:福兮祸之倚》)。
他的书,仿佛如一本侦探小说,他通过种种证据和科学的方法论,进行分析,给读者还原解构数千、数万年前的社会。只是他需要侦破的,是人类物种史上的种种谜题,而这些谜题的答案,分别藏在生理学、生物学、地理学、环境学等多个不同的学科中。
这也是戴蒙德先生最让人佩服的地方,通过将这些跨学科的知识点,整合统一,告诉我们曾经的世界是怎么样的。
他之所以这么做,除了他本身的兴趣以外,更是想用过去来给现在以警醒,他指出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面临着许多严重的问题,足以威胁到我们下一代的生存,如果不去探寻我们这个物种的过往,我们可能会被短浅的目光而贻害。
因而,我们再次强烈推荐戴蒙德的《第三种黑猩猩》,以下选自第十七章《天人合一的迷思与理念》,祝开卷有益!
我的族人认为:地球上每个地方都是神圣的。每一根闪亮的松针、每一片沙滩、黑暗的森林中每一片薄雾、每一个嗡嗡的昆虫,在我族人的记忆与经验中,都是神圣的。……白人……是夜里来的陌生人,从土地上攫取任何他需要的东西。地球不是他的兄弟,而是敌人……继续污染你的床,迟早有一天夜里,你会在自己的废物中窒息。
——1855年美国印第安人杜瓦米什部落西雅图酋长写给美国总统富兰克林·皮尔斯的信
工业社会对世界的伤害,使环保人士痛心疾首,往往会把过去看作“黄金时代”。欧洲人到美洲殖民之初,空气与河流都很纯净,大地是绿油油的,大平原上布满野牛。
今天,我们呼吸尘雾,担心饮用水中的有毒化学品,大地上铺满高速路,很少见到任何大型野兽。未来情况只会恶化,等到我们的孩子到了退休的年纪,世界上一半的物种都会灭绝,空气中布满放射线,海洋遭到原油污染。
无疑,目前我们越来越糟的烂摊子,两个简单的理由就足以令人思过半矣:现代技术的破坏力量大得太多了,过去的石斧瞠乎其后;现代世界的人口太多了。但是也许还有第三个因素:态度的转变。
与现代城市居民相比,工业兴起之前至少有一些族群——像杜瓦米什部落——靠自然环境吃饭,因此对生活的环境,保持敬意。有许多故事告诉我们:这些族群实际上过着非常“环保”的日子。
一位新几内亚部落居民有一次向我解释:“如果一个猎人某一天朝某个方向出发,途中猎杀了一只鸽子,他下次要猎鸽子的话,会等一个星期,然后朝相反的方向出发。这是我们的习俗。”
对于所谓的原始族群,他们的“环保政策”究竟有多么世故与成熟,我们才刚开始了解。举例来说,心怀善意的外国专家,已经在非洲把大片的土地转变成沙漠了。在那些区域,世居的牧民在当地不知已经繁衍过多少千年了,他们每一年都会赶着牲口迁徙牧场,让牧草休养生息。
直到最近,我的大多数环保同事和我,都有浓郁的怀旧心情,人类在许多方面都会将过去视为“黄金时代”,环保也不例外。从“黄金时代”到现代的历史,是个退化的过程。
甚至现在,还有人相信古典希腊、罗马时代是西方文明史的“黄金时代”。讽刺的是,希腊人与罗马人自认为是“堕落的人”,他们也相信更早的时候有过一个“黄金时代”。即使在半清醒的状态中,我仍能背诵高一拉丁文课记熟的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诗句:“首先,是‘黄金时代’,那时的人诚实又正直……”
然后奥维德将那些德行与他的时代对比——一个背叛、不义、战争猖獗的时代。我相信,要是22世纪的放射场中还有人活着,他们也会以怀旧的心情刻画我们这个时代,在他们看来,我们这个时代当然还没有他们的麻烦。
正因为大众普遍对“过去有过一个‘黄金时代’”深信不疑,最近一些考古学家与古生物学家的发现,才令人觉得震惊。现在真相大白,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,几千年来一直在消灭物种,摧毁栖境,破坏自己的生存。
01
有详细记录的事例中,有些是波利尼西亚土著与美洲土著的故事——正是环保人士最常引用、以为环保典范的族群。用不着说,这一“修正观点”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,不仅学者热烈辩论,在夏威夷、新西兰等地——波利尼西亚土著与美洲土著在人口中占相当数量的一般人也在辩论。新“发现”只不过是包裹着科学外衣的种族偏见?(白人移民为土著族群罗织罪名,粉饰白人剥夺土著家园的行为与历史。)
新“发现”与现代“原始”族群保护环境的证据可有冲突?如果新“发现”无懈可击,我们能不能用来当作历史案例,协助预测我们目前的环境政策可能为我们招致的命运?一些古代文明以崩溃收场,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,例如复活节岛(波利尼西亚土著)或玛雅(美洲土著)文明,最近的发现可以解释吗?
为了答复这些颇有争议的问题,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:环保人士对“过去有过一个‘黄金时代’”的信仰,是虚幻不实的。为什么?我们先来检视过去发生过一波又一波生物灭绝事件的证据,以及古代族群破坏栖境的证据。
1800年左右,英国殖民者开始到新西兰拓垦,他们没有发现陆栖哺乳类。不过,白人移民的犁,从地下翻出了鸟骨与蛋壳,那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大型鸟,新西兰土著毛利人还记得它们叫做恐鸟。
有些骨架非常“现代”,因为还连皮带羽的。从一些完整的骨架,我们能够知道这种鸟生前的长相:它们类似鸵鸟,共有12个物种,小的“不过”90厘米高、18公斤重,最大的高达3米、体重226公斤。它们的食性,可以从保存下来的嗉囊内容推断,学者鉴定出几十种植物的枝、叶,显示它们是素食动物。过去,这些鸟类在新西兰生态系中,扮演着大型哺乳类草食动物的角色,如鹿、羚羊。
虽然恐鸟是新西兰最著名的灭绝鸟类,从化石中还鉴定出了许多其他的物种,总之,在欧洲人登陆之前,至少有28种鸟灭绝了。除了恐鸟,还有不少陆鸟(不会飞的鸟),如鸭、水鸭、鹅,共同特点是体型巨大。这些不会飞的鸟类都是从飞临新西兰的祖先演化来的,由于新西兰没有猎食兽(哺乳类),在地面上生活没有安全顾虑,因此飞鸟可以放弃过于消耗能量的飞行肌肉。
其他的灭绝鸟类都会飞,如塘鹅、天鹅、大乌鸦、体型巨大的鹰——那种鹰体重13公斤,是世上体型最大的鹰,也是空中最可怕的猎食鸟。即使今天美洲最大的鹰——热带的冠雕——也相形见绌。
以上我讨论的是新西兰灭绝的大型动物。但是古生物学家也发现了小动物的化石,大概是大鼠或小鼠那么大的。在地面上活动的,至少有三种鸣鸟、几种青蛙和巨型蜗牛,以及许多类似蟋蟀的巨型昆虫(体重有的可达小鼠的两倍)和类似小鼠的奇异蝙蝠。
这些小动物,有的在欧洲人抵达之前就灭绝了;其他的在离岛上可以发现,不过化石显示它们在新西兰生存过。
整体而言,这些已经灭绝的动物,是在与世隔离的情况下演化出来的,在新西兰生态系中,地位相当于大陆上(无法来到新西兰)的哺乳类:恐鸟——鹿,不会飞的鹅与水鸭——兔子,大蟋蟀/小鸣鸟/蝙蝠——鼠辈,巨鹰——猎豹。
化石与生化证据显示:恐鸟的祖先在几百万年前抵达新西兰。在新西兰生养了那么久之后,恐鸟什么时候灭绝的?为什么?什么样的灾难会干掉那么多不同的物种,如蟋蟀、鹰、鸭与恐鸟?特别是,毛利人的祖先在公元1000年左右登陆新西兰,这些奇异的生物那时还活着吗?
02
1966年我第一次访问新西兰,当年大家都认为恐鸟是因为气候变迁而灭绝的,毛利人抵达的时候,剩下的恐鸟种已极为有限。新西兰人深信:毛利人懂得持续经营的道理,不是灭绝恐鸟的凶手。
毫无疑问,毛利人——与其他的波利尼西亚族群一样——使用石器,以农耕或渔捞为生,并没有现代工业社会的毁灭力量。大家假定:毛利人最多只能对已经濒于绝种的族群施以最后一击。但是三组发现拆穿了这个信念。
第一,新西兰在上一次冰河期间,大部分地区覆盖了冰河或冻原。冰期直到1万年前才结束,此后新西兰的气候变得非常适于生物生存,气温温和,布满大片的壮丽森林。最后死亡的恐鸟,嗉囊中塞满了食物,享受过几万年来最好的气候。
第二,从毛利人遗址出土的鸟类骸骨,证明毛利人来到新西兰的时候,所有已知恐鸟都还存在,而且数量很大。现在已经灭绝的鹅、鸭、天鹅、鹰,以及其他只有化石可供凭吊的鸟类也一样。
在几个世纪之内,恐鸟与大多数其他的鸟类,就全部死翘翘了。几十种动物栖息在新西兰几百万年,然后“志同道合”地在人类登陆之后“驾鹤归西”,未免太过巧合了吧?
最后,考古学家发现的大型遗址,已经超过100个,有些可达十几公顷——毛利人刳剥了大量恐鸟,以土灶烹煮,丢下满地碎骨。恐鸟肉可吃,皮可制衣,骨可制作骨器,例如鱼钩、装饰品,卵壳可当盛水器。
在19世纪,从这些遗址挖出的恐鸟骨,车载斗量,不可胜数。毛利恐鸟猎人遗址出土的恐鸟骨,估计代表10万到50万个个体——新西兰在任何时候,恐鸟族群可能都不到那个数字的1/10。毛利人猎杀恐鸟,怕不下好几个世代。
因此,现在已经很清楚了:毛利人消灭了恐鸟,手段至少有三种,一是直接猎杀,一是偷卵,再有就可能是毛利人破坏了恐鸟的栖境。
到过新西兰远足的人,一定会觉得这个结论难以置信。你见过新西兰峡湾国家公园的旅游海报吗?那儿的深谷,壁立3000米,年降雨量1200毫米,冬季漫长又寒冷。
在那里,即使是今天的职业猎人,配备望远镜、来复枪,搭乘直升机,也无法控制山区的鹿群数量。那么,住在新西兰南岛与史都华岛的上千个毛利人,手上只有石斧、木棒,又无交通工具,能把所有恐鸟都消灭了?
但是,鹿与恐鸟有很重要的差别。鹿逃避人类猎人,不知已有几万代的经验,可是恐鸟从未见过人类,直到毛利人登陆。当年恐鸟初遇毛利人,可能非常“天真烂漫”,就像今天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动物一样,毛利人大概只需要走上前去,挥棒一击,就得手了。
也许恐鸟的生殖率也与鹿不同,由于恐鸟生殖率太低了,只消几个猎人每隔几年到山谷里搜猎一番,恐鸟的生殖率就赶不上了。
不只是恐鸟,毛利人到达新西兰的时候,其他现在已经灭绝的鸟类都还活着。几个世纪后,大部分都灭绝了,其中身材比较大的——天鹅以及不会飞的鹅与水鸭——无疑是被猎去当食物。至于巨鹰,毛利人可能是为了自卫才出手的。
03
不过,新西兰的土著蟋蟀、蜗牛、鹪鹩等小动物也都迅速灭绝了,毛利人自卫或觅食,都无法解释。为什么那些物种中有那么多灭绝了,有的整个灭绝,有的只幸存于离岛上。
砍伐森林也许是部分原因,但主要因素是:毛利人有意或无意地带到新西兰的猎食者——老鼠!就像恐鸟在没有人迹的岛屿上演化,乍遇人类后束手无策一样,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那些小动物,它们从未对付过老鼠,遇上老鼠后,当然挡者披靡。
我们知道夏威夷和其他先前没有老鼠的海洋岛屿,许多土著鸟种在近代灭绝了,元凶是欧洲人带来的老鼠。举例来说,1962年老鼠终于登上了新西兰大南角岛,3年内就把8种鸟、1种蝙蝠消灭了,或令其数量锐减。
难怪许多新西兰土著动物,今天只能在没有老鼠的离岛见到。毛利人带到新西兰的鼠辈,势如破竹,锐不可当,那些离岛成了庇护土著动物的桃花源。
因此,当年毛利人登陆新西兰,走进了一个奇异的生物世界,其中的动物非常奇特,要不是它们的化石明显可知,无可推诿,我们大概全指斥为科幻奇想。大概等到我们登陆另一个有生命的星球,才能领略当年毛利人的感受吧。
在很短的时间之内,毛利人眼中的奇异世界就崩溃了,劫余者等到欧洲人来了之后,又遭遇了第二次浩劫。结果,当年目击毛利人登陆的鸟种,只剩一半仍有后裔生活在今天的新西兰,而且其中有许多不是濒危动物,就是只生活在离岛上。几个世纪的猎杀,就足以终结几百万年的恐鸟演化史。
新西兰并不是孤例,考古学家最近发掘过的所有其他遥远的太平洋岛屿,都在最早的移民遗址中,发现了许多现在已经灭绝了的鸟种,证明鸟类灭绝与人类移民似乎有关。美国史密森研究院的古生物学家奥尔森与詹姆斯,在夏威夷群岛的主要岛屿上,都发现了灭绝的鸟类。
它们灭绝的时候,正当波利尼西亚族群开始殖民各岛,大约是公元500年左右。化石中有些彩羽鸣鸟,与今天仍存在的鸟种有亲缘关系,此外还有长相奇特、不会飞行的鹅与朱鹭,它们根本没有亲戚还活在世上。夏威夷在欧洲人登陆后,鸟类大量灭绝,成为“现代(白)人破坏环境”的重要案例,所以没有人注意到早先的灭绝浪潮。
1982年,奥尔森与詹姆斯发表报告,指出:在白人抵达之前,夏威夷的鸟类,至少有50种已经灭绝了。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——接近目前北美洲鸟种的1/10!
早期波利尼西亚遗址中,有同样发现(灭绝的鸟种)的地方,还有塔希提岛、斐济群岛、汤加、新喀里多尼亚、马克萨斯(Marquesas)群岛、查塔姆群岛、库克群岛、所罗门群岛、俾斯麦群岛。
……
04
马达加斯加与波利尼西亚只是两个学者详细考察过的例子,也许所有有人居住过的海洋岛屿,都发生过类似的灭绝事件。而欧洲人的地理扩张,不过是最近几百年的事。
在工业兴起以前,不只海岛上发生过生物灭绝事件,各大洲在更古老的年代里,也泛滥过物种灭绝浪潮。大约在11000年以前——学者推测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是那个时候进入新世界的——北美与南美的大型哺乳类,大部分都灭绝了。
这些大型哺乳类灭绝的原因,有一派学者主张是由于人类狩猎,赶尽杀绝;另一派则认为冰后期的气候变迁是主因,双方至今仍在辩论。我赞成“狩猎说”,下一章我会解释我的理由。
不过,11000年前发生的事,很难弄清楚来龙去脉与因果环节,不像毛利人与恐鸟最近的“碰撞”,只是1000年之内发生的事。
同样地,5万年前今日澳大利亚土著的祖先进入澳大利亚殖民,同时的澳大利亚大型动物大多数都灭绝了。那些动物包括巨型袋鼠、有袋类的狮子、有袋类的犀牛,此外,还有蜥蜴、蛇、鳄鱼、鸟类。不过,我们仍不知道当年刚到达澳大利亚的人类,是否(直接或间接地)造成了那些大型动物的灭绝。
虽然现在我们可以合理地断定:最早登陆海岛定居的人类,为岛上生物带来浩劫,但关于各大洲上的情况,目前还没有定论。